大秦之音

2018-08-16 12:19:04 djx526 28

大秦之音

——读王西京《开源》

 

牛 力

 

“历史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文资源是一个民族精华和灵魂所在。如果把资源潜能变成显能,起爆发在创作上的能量便会异常的壮观。”这是王西京先生给《开源》预设的框架,正如《序》中所说:“目的只是为了开启思路,疏导源流。”所以,这本书算不得什么专业著作,也正因为它通俗,作为对绘画一窍不通的我,也能跟普通读者一起,才有可能把它当文化散文去读。

画家Z虽与我一面之交,可他的话至今叫我念念不忘。

那是在两个多月前,去了趟书院门。先生问:“在陕西作家里,你觉得谁的语言功底好?随便问问,但说无妨。”我酷爱经典,对当代知之甚少,只听他说:“很少有作家象鲁迅那样,书让人百读不厌。现在的文章各领风骚三五年,至于那网上的别提了,风骚最多三五天,有的甚至三五个小时都不到……有空读读画家的文章,对你有好处!”不懂他的画,却明白了他的话——如今,这有份量的读物,少得实在是太可怜了,可能是窘于视野所致吧!与价值相关的文论是林林总总,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了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写作方法,结果与预期的也不会相差甚远,作为画家的王西京在此主张的是格物致知,经世致用。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他那整日握着画笔的手,写出了副题为《陕西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这本书,为陕西的旅游业绘出了中、远期的设想和规划,又远非那可读不可读的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散文所能比。

几个月前,我读过《向古典致意》,王西京在文中这么说:“应该看到传统古典精神中所包含的人的完整、庄严是一种永恒的、不朽的东西。在20世纪人类心灵经历破碎、彷徨之后,在愈走愈远的现代艺术对人的感觉的开发已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一种向本回归、向古典、向传统的回归趋势已世不可挡。”尽半个多世纪绘画的探索,在每个人心中都曾有过那颗童心,早已被古今中外撕裂,但有一种并非每位艺术家都有的信念在不停地拷问着人的灵魂:传统古典精神在那儿呢?恍恍惚惚,在物质遗迹中有那法门寺,有那楼观台,有那轩辕庙,在精神记忆里,有那长安画派、有那大秦之腔、还有那几近失传的古乐,甚至有那让人尽享口腹之利的陕西菜,有那让人尽享农家之乐的民俗村……这些贴着陕西旅游标签的各个地方和各个行当,在这贯彻着科学发展观的设想和操作性极强的见言献策的背后,隐藏着文化产业化、生活审美化的经济结构提升。正是站在精神文化制高点上,才会提出这样灼见:“对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大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中积淀留存的佛文化瑰宝、人类智慧的结晶,诸如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文学诗歌、民俗艺术的珍品,则可采取多种方法予以收集,比如互通有无、复制影印、待价而沽等”进行收藏。何年何月才能见到法门寺的那艺术博物园?没有谁,我们也不需要谁确切地回答。显而易见,王西京,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已连任两届的画家,在利用着精神文化制高点来谈旅游文化,在倡导着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的产业,在宣传着陕西的过程中塑造着陕西的新形象。

古典的传统精神之所以包含着一种永恒和不朽,那是因为它在《开源》阅读中,读者竟能以文化散文式阅读,跟着一位精神上的导师去调查,去感悟,去比较,去批评……这正是当今的专业著作所缺乏而中外古典经典所独有,又为王国维、宗白华等一代学术大师继承深入浅出的表述方法。不知从时候起,大量的材料引用,首先其次再次的罗列,五花八门的概念狂轰乱炸充斥着稍有专业深度的文章,这类所谓新课题文章读过不少却是所获甚少。这本杂书,有那水陆庵雕塑的鉴赏,有《韩熙载夜宴图》的品评,我以为它构成他画论的一部分,这与陕西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相关论述加在一起构成了王西京的文艺思想体系。虽说如此,可对一位外地朋友,我在电话里说过这样的话:“去南方之前,不妨读一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如果来西安,我就把手头那本王西京的《开源》送给你。”